在这片疫霾之下,有诸多星光温暖整个寒冬。今天,小编为大家介绍两则事例,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只有平凡、朴实的坚守,点滴之力,亦可汇聚成河。
8小时的坚守
朝八晚六,这是于海洋疫情防控期间在社区的工作时间。
与平时上班基本一样,每天早上8点,于海洋已经来到河东区二号桥街道地毯厂路18号院,接班开始了社区防疫工作。20分钟的开车路程,稍微有点远,但丝毫没有减少他工作的热情。
一张桌子、一个体温检测仪、一张二维码、几张登记表,交织成于海洋主要工作内容,“其实每天工作内容基本都一样,但都是当前疫情防控期间最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。”
工作看似简单但有时也不容易。“前几天刚来时为居民办出入证,有些居民可能一时不理解,认为都是本小区的为什么要这样麻烦。”刚接触这些工作,于海洋坦言还是有些忐忑。“居民们的不理解,我是很能理解的,这时我们更应该向他们讲清楚这些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。一次不行,我就多讲几次,反复多次,我相信大家都能理解的。”正是这样反复多次的劝导、解释,每天无间歇的工作,居民们已经养成了接受检测、自觉扫码、出示出入证的习惯。
“现在很多居民看到我们很热情,也主动配合我们工作,还有居民看到我们天天在这站着,为我们送来暖宝宝和水。”对于海洋而言,工作能够得到大家的理解与认可,是近期最大的欣慰,但对于居民的好意,他也一一谢绝了。“这些工作是我们的责任,有时他们一句辛苦了,就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。”
从18号开始,于海洋就一直按照社区工作者的标准,每天工作8小时以上。中午会有一段休息时间,他就驱车回家自己做点午饭,用他的话来说,就是不给社区添麻烦。
不仅是他,他的爱人从初三以后也进入工作状态,孩子尚年幼,没有办法照顾,一直在老家由老人照料,夫妻俩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。“这个时候我们能尽一份力是一份,一线社区工作者真的很辛苦,每天轮流转”,于海洋说。“而且这次深入社区,能够近距离接触群众,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做好群众工作,对我今后的工作也很有帮助。”
疫情之下,暖流涌动,正是这样交替的8小时坚守,冬去春将来。
两份使命的坚守
25号上午,刚刚结束庭审的徐福君换下法袍,匆匆奔赴满园里小区,开启新一轮工作。
作为铁路法院下沉社区的干警,社区防疫工作是他当前的首要工作,但是作为一名法官,一些案件审理事宜,也需要他去处理,“现在社区安排了半天小区执勤,剩下的时间我会尽量回单位,因为案件审理有时间要求,我想尽快把案件审结。”当天审理的是公告案件,庭审时间都提前定好的,他作为合议庭成员,必须出席。为了不影响社区整体工作安排,同事董晓帮助他接替了当天小区执勤工作。这也是我院诸多干警目前工作状态的缩影。
法庭和小区,法官和社区工作者,一个庄严肃穆,一个温暖接地气,不同的场所、不同的角色,他都用心去完成好每个角色。“既然我选择了下沉社区,那我就得完成好这项工作”,徐福君说。
在满园里小区门口处,便是公交站。2月20日上午,徐福君正在小区入口处执勤,一位老太太看到小区门口穿着红色小马甲的他,急急忙忙的跑来向他求助。“因为现在公共车辆都需要扫描津门战疫才能乘坐,老人用的是老年机,没有微信也无法扫码,也没有来得及办理纸质的二维码。”
即便这位老人不是执勤小区的居民,徐福君认为他也有义务帮助她,“我联系上了这位老人的女儿,让她帮老人在系统中代办了二维码,通过微信转给我,然后我前往居委会帮忙打印二维码。老人以后携带这份纸质二维码,其他人就可以在她乘车时或前往其他公共场所时帮助她扫描。”
很多这样的小事,每天在社区防疫工作中上演着,像徐福君这样的社区防疫工作者,在这场疫霾中,好似一缕阳光,照进群众心中,温暖有力。
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,我院干警用小小的行动,默默坚守。只要需要,我们绝不会退。